看出爸媽是否正在失智,只要聽他們說話就知道!5 個關鍵語言變化早期警訊

看出爸媽是否正在失智,只要聽他們說話就知道!5 個關鍵語言變化早期警訊

還記得小時候,爸媽是怎麼教我們說話的嗎?現在,或許該輪到我們從他們的說話方式中,察覺一些重要的變化了... 上週回家,聽著媽媽說話,我發現她形容家裡的電鍋時說:「那個煮飯的...那個圓圓的...」遲遲想不起「電鍋」這個詞。爸爸則三次把他最愛的茶壺稱為「杯子」。這些小小的變化,原來可能暗示著大腦健康的重要信號。 最新研究發現,失智症最早的警訊不是記憶力減退,而是語言模式的改變!這些變化平均比記憶問題早出現2-3年,但因為太細微,常被我們忽略。 想知道自己或家人是否有早期失智風險嗎?這五種日常對話中的語言變化,是你需要特別留意的警訊:...

情緒波動大、常常發脾氣?這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表現!

情緒波動大、常常發脾氣?這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表現!

「最近媽媽很容易生氣,一點小事就不高興。」 「以前爸爸脾氣很好,現在動不動就皺眉、碎念、大聲吼人...」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?原本溫和、理性的爸媽,怎麼好像一夕之間變得「難搞」、「愛生氣」、「小題大作」?有時候一句無心的提醒,都可能讓他們突然情緒爆炸,讓人措手不及、心裡好受傷。 其實,這些情緒變化,可能不是性格的改變,而是大腦在發出求救訊號。 失智,不只影響記憶,更會改變情緒與個性...

為什麼爸媽越來越固執?背後的神經老化你了解嗎?

為什麼爸媽越來越固執?背後的神經老化你了解嗎?

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?提醒爸爸天氣變冷多穿一點,他卻說:「我才不怕冷,妳不要管那麼多。」 媽媽走路已經不太穩,建議她拿個拐杖,她卻板起臉說:「我才不老,不要詛咒我!」 我們好心想幫,換來的卻是冷回應或一陣嘆氣,搞得自己又氣又無奈。你心裡可能會想:「爸媽怎麼變這麼固執?以前不是這樣的啊!」 這不是他們故意難搞,而是大腦真的「變了」 科學研究指出,隨著年齡增長,大腦前額葉(負責判斷、彈性思考、自我控制的區域)會慢慢退化。而這正是長輩看起來「越來越固執」「聽不進去建議」的背後原因。 神經老化造成這些變化:...

說不出口的徬徨:如何和失智初期的爸媽溝通?——當他們還懂,卻開始不說,你能怎麼陪?

說不出口的徬徨:如何和失智初期的爸媽溝通?——當他們還懂,卻開始不說,你能怎麼陪?

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——明明爸媽還能自己做很多事,但你總覺得他們開始變得沈默、不再主動、說話閃爍其詞,甚至連最簡單的對話都需要你一再引導。 你問:「爸,午餐吃什麼?」 他回:「隨便啦...」 你說:「媽,我陪你去拿藥好嗎?」 她搖搖頭:「我忘了是不是今天…不去了吧。」 這些對話,看似平凡,卻常藏著一種說不出口的徬徨與不安。因為在失智的初期,長輩其實「知道自己正在改變」,卻不知道該怎麼告訴你。 失智初期,不只是健忘,更是一種「自我瓦解感」 初期的失智症患者,大多還保有「我有點不對勁」的自覺。...

媽媽的藥盒裡有14種藥?!長輩用藥管理的隱形危機與解方

媽媽的藥盒裡有14種藥?!長輩用藥管理的隱形危機與解方

上週去探望媽媽,無意中發現她的藥盒裡堆滿了各種顏色的藥丸。 仔細一數,居然有14種之多!有些是家庭醫師開的,有些來自心臟科,還有幾種是親友推薦的保健品。 更令人擔心的是,她常常忘記哪些藥吃過、哪些沒吃,有時甚至把早上的藥和晚上的藥搞混了... 這樣的場景,是否在你家也曾上演? 許多照顧長輩的家人都面臨相似的困擾:爸媽的藥越吃越多,卻不知道這些藥物之間是否會互相影響;長輩時常忘記吃藥,或是不小心重複服用;更有些長輩擅自調整藥量,認為「藥吃太多對身體不好」......

你以為只是忘東忘西?當心「輕度認知障礙」的5大徵兆!

你以為只是忘東忘西?當心「輕度認知障礙」的5大徵兆!

還記得那天,媽媽明明剛剛才喝過藥,五分鐘後又問你:「我的藥呢?」你笑著提醒她:「媽,妳剛喝完呀!」她尷尬地笑一笑:「唉唷,人老了就是會忘記嘛~」 我們常說「年紀大了,記性變差很正常」,但有些「忘記」其實是大腦在發出早期警訊。 根據研究,「輕度認知障礙(MCI)」是失智症的前兆之一,但只要及早發現、積極因應,仍有機會延緩甚至逆轉。 什麼是輕度認知障礙? MCI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之間,簡單說,就是「記憶力或其他腦部功能開始退化,但還不影響生活獨立性」。 你可能會發現爸媽: 忘記剛剛說過的話 常找不到東西放哪裡 約會常搞錯時間...

阿嬤的手抖不是小事!早一天發現,挽救10年行動力

阿嬤的手抖不是小事!早一天發現,挽救10年行動力

坐在餐桌旁,看著阿嬤夾菜的手微微顫抖,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樣,心想:「可能只是年紀大了」,然後沒放在心上? 但醫學研究顯示:這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最早期的警訊,比起記憶力衰退可能早出現5-7年! 最心碎的是,每4個帕金森患者中,就有3個因為被誤認為「正常老化」而錯過黃金治療期... 不只是「手抖」那麼簡單 今天在照顧爸媽時,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容易被忽略的小變化: ✓ 寫字變得歪歪扭扭,簽名比以前大很多 ✓ 走路開始拖腳,步伐變小,轉彎時不再靈活 ✓ 表情逐漸變得僵硬,笑容少了 ✓ 說話聲音變小,有時聽起來有點含糊 ✓...

他不是不想走路,是沒人等他慢慢走—談「慢動作族」的自尊與陪伴技巧

他不是不想走路,是沒人等他慢慢走—談「慢動作族」的自尊與陪伴技巧

你有沒有發現,爸媽走路變得越來越慢,有時候你才剛走幾步,他還在原地整理包包;才說要出門,他卻還在找眼鏡、反覆確認門鎖。 你以為他懶、他慢、他拖拉,但其實,他只是在用「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」,努力撐住他還能自己行動的那一點點尊嚴。 銀髮族的慢,是身體的退化,也是心理的保護傘 隨著年齡增長,長輩的動作變慢、反應變遲緩,是自然的生理變化。 但真正讓他們選擇「不走、不動、甚至不出門」的,常常不是身體的限制,而是害怕成為別人的負擔。 你以為的「慢吞吞」,對他們來說,是內心不安的折射:怕你催促、怕你不耐煩、怕你不再想約他出門。...

媽媽為什麼不想吃飯?解開長輩情緒與飲食的秘密關係

媽媽為什麼不想吃飯?解開長輩情緒與飲食的秘密關係

「媽媽最近都不吃飯...」 「爸爸食慾不好,越來越瘦...」 「奶奶只願意吃兒子煮的菜...」 照顧長輩的你,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? 上週,一位家庭照顧者小美打電話來,幾乎要崩潰了。她說媽媽最近飲食狀況越來越糟,明明身體檢查沒問題,卻常常一整天只吃幾口飯。小美費盡心思準備營養均衡的餐點,媽媽卻總是說「不餓」、「吃不下」。 這個情況,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。 原來,長輩的飲食行為,背後藏著許多我們容易忽略的心理因素。當我們只關注「吃了什麼」「吃了多少」,卻可能忽略了「為什麼不想吃」這個更重要的問題。...

當爸媽開始懷疑你偷東西,其實是在對你求救——不是不信你,是連自己都快不信了

當爸媽開始懷疑你偷東西,其實是在對你求救——不是不信你,是連自己都快不信了

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——爸媽突然變得「疑神疑鬼」,開始懷疑家裡的人偷了他的錢、藏了她的藥,甚至開始指控最親近的人「你是不是不讓我用?」 你一開始很委屈,覺得:「我這麼辛苦照顧他,為什麼還要被誤會?」 甚至忍不住想回嘴:「你怎麼可以這樣想我?」 但你知道嗎?這些話,其實不是針對你,而是一種失去掌控感的表現。 不是他「脾氣差了」,而是他「世界變模糊了」 在失智的初期或中期,很多長輩會出現所謂的「妄想型症狀」,尤其常見的就是「被偷妄想」。...

不是懶,是腦袋累了:行為退縮的隱藏警訊——他們不是不想動,只是大腦真的「卡住」了

不是懶,是腦袋累了:行為退縮的隱藏警訊——他們不是不想動,只是大腦真的「卡住」了

你有沒有發現,原本熱愛出門散步的爸爸,最近總說「外面太熱了,別去了」? 以前總愛和鄰居聊天的媽媽,現在只想一個人坐在沙發滑手機,連她最愛的電視劇也沒興趣了? 我們可能會以為這只是年紀大了變懶,或是純粹心情不好,但事實可能沒那麼單純。行為退縮,其實是認知功能下降的重要警訊,往往是輕度失智、甚至失智症的「沉默型」開場。 行為退縮是什麼? 行為退縮(Behavioral Withdrawal)是一種不太明顯、卻很常見的早期認知變化。它不像健忘那麼明顯,卻默默地「吃掉」了長輩的生活活力。 可能出現的表現: 拒絕參加社交活動...

當爸媽開始忘記事情…面對長輩記憶力退化,我們準備好了嗎?」

當爸媽開始忘記事情…面對長輩記憶力退化,我們準備好了嗎?」

第一次注意到是在全家聚餐時,媽媽忘了關火,鍋子燒焦了。爸爸開玩笑說:「老了,老了!」大家笑一笑就過去了。 然後是媽媽第三次問我今天要去哪裡,明明五分鐘前才告訴過她。 再來是爸爸把車鑰匙放在冰箱裡,找了一整天。 最讓我心碎的是,有一天媽媽看著我的臉,遲疑了好幾秒才叫出我的名字... 你是否也經歷過這些時刻?當爸媽開始忘記事情...那種說不出口的擔憂,那種不知如何是好的徬徨,那種看著最親愛的人逐漸變得陌生的心痛?...

照顧爸媽,別忘了照顧自己…寫給所有長期照顧者的一封信

照顧爸媽,別忘了照顧自己…寫給所有長期照顧者的一封信

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的生活只剩下照顧家人?每天起床第一件事,是檢查爸媽吃藥了沒;睡前最後一件事,是確認他們睡得安穩。即使工作再忙,心裡總是牽掛著家中的長輩,深怕他們有任何閃失。 記得上個月,好不容易約了朋友吃飯,卻因為爸爸突然不舒服而匆匆取消? 或是那次難得的假期,原本計劃好的小旅行,到頭來變成在醫院陪診的一天?這些時刻,心裡是不是有種說不出的委屈和疲憊?...

照顧沒有假日,但你需要休息——喘息服務是什麼?為什麼照顧者該勇敢使用它

照顧沒有假日,但你需要休息——喘息服務是什麼?為什麼照顧者該勇敢使用它

還記得上次是什麼時候真正休息過了嗎?不是在爸媽午睡時偷閒滑個手機,而是真正的、沒有掛念的休息? 當你照顧家中長輩,生活彷彿被設定成了「永遠待命」模式。清晨六點被呼喚起床、深夜兩點聽見爸爸上廁所的聲音立刻警醒、週末安排久違的朋友聚會卻因為媽媽身體不適而取消...這種日復一日的照顧,讓你的身心都在透支。 「我已經三年沒有連續睡滿六小時了...」 「朋友聚會都不敢答應,怕臨時有狀況...」 「想出門辦個事都得一直看手機,深怕家裡出什麼事...」 如果你有以上的感受,其實正是你需要「喘息服務」的信號。 喘息服務是什麼?...

帶爸媽出門總是提心吊膽?長輩安心出遊的10個貼心撇步

帶爸媽出門總是提心吊膽?長輩安心出遊的10個貼心撇步

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?出門前還在計畫到哪裡走走,結果剛到第一個景點,爸媽就悄悄說:「我們休息一下好嗎?」 看著他們微喘的樣子,心裡既心疼又自責,想說是不是不該出來的... 或是記得那次好不容易找到好吃的餐廳,卻緊張地發現沒有無障礙廁所?爸媽上廁所困難的窘境讓你決定下次出門前一定要做足功課。還有那次在人潮中轉眼間找不到媽媽的驚慌,至今想起還心有餘悸。 說真的,這些小插曲常常讓我們猶豫要不要帶爸媽出門。但其實,外出對長輩的好處多到你無法想像!...

爸媽常常說「吃不下」,打開他們的味蕾,原來這麼簡單!

爸媽常常說「吃不下」,打開他們的味蕾,原來這麼簡單!

「最近都沒什麼胃口...」「吃一點點就飽了...」「這個太淡了,那個太鹹了...」 這些話是不是經常出現在爸媽的餐桌上? 看著他們的餐盤總是剩一大半,或是吃得愈來愈少,真的讓人好擔心。 其實,這背後不只是單純的「吃不下」,而是需要我們用更貼心的方式來呵護他們的飲食習慣。 為什麼長輩容易食慾不振? 年紀漸長,味覺和嗅覺會慢慢變得不敏銳,吃起來就沒有以前那麼香了。再加上牙口不好、咀嚼吞嚥比較費力,也會影響食慾。 美珠阿姨就說:「以前最愛吃的紅燒肉,現在覺得不是那個味道了,好像少了什麼。」 讓餐點更美味的小撇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