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發現,原本熱愛出門散步的爸爸,最近總說「外面太熱了,別去了」?
以前總愛和鄰居聊天的媽媽,現在只想一個人坐在沙發滑手機,連她最愛的電視劇也沒興趣了?
我們可能會以為這只是年紀大了變懶,或是純粹心情不好,但事實可能沒那麼單純。行為退縮,其實是認知功能下降的重要警訊,往往是輕度失智、甚至失智症的「沉默型」開場。
行為退縮是什麼?
行為退縮(Behavioral Withdrawal)是一種不太明顯、卻很常見的早期認知變化。它不像健忘那麼明顯,卻默默地「吃掉」了長輩的生活活力。
可能出現的表現:
- 拒絕參加社交活動
- 不主動與人互動,變得沉默
- 失去原本的興趣或嗜好
- 常以疲倦、沒心情、懶得動為由推掉活動
- 一整天沒事做也不覺得無聊
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?你可能會想:「他只是想休息吧。」但如果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,那就要提高警覺了。
為什麼會這樣?不是身體累,是大腦累了!
行為退縮背後,可能與大腦的前額葉(負責動機與執行力)功能下降有關。當這個區域開始退化時,即便身體沒什麼毛病,人也會變得不主動、缺乏活力,什麼事都提不起勁。
這時候的爸媽不是懶,而是「啟動行為的能力」出現障礙。
我們可以怎麼幫助爸媽重新動起來?
- 把活動切小塊,降低啟動門檻
與其說:「媽,我們來去逛街」,不如說:「媽,我們先去便利商店走一下就回來。」
- 設定固定日程,幫助大腦建立預期
每天固定時間曬太陽、走一小段路、做幾個簡單伸展。習慣的建立會減少大腦負擔。
- 給予正向回饋,強化行為連結
「你剛剛走出門那一下好有精神喔!」、「今天聽你笑聲我也開心了!」讓爸媽覺得「動起來是值得的」。
- 不強迫,但要陪伴
有時爸媽會抗拒,那就不強推,而是坐在他身邊說:「沒關係,那我們坐一下聊聊天就好。」陪伴就是最溫柔的提醒。
從「不想動」背後,看見爸媽真正的困境
這世代的長輩很少主動說自己「沒勁」「提不起勁」,更多時候是藏在沉默與拒絕背後。
而我們,正是最有可能發現那些小變化的人。
所以,當爸媽說「我不想出去」「你去就好」時,別急著責怪,也不要直接鼓勵他「加油一點」,而是先溫柔地問問:「是不是覺得最近做什麼都累累的?」「要不要我們慢慢來?」
有時不是心情低落,而是認知功能開始退化
行為退縮往往被誤認為憂鬱,但其實可能是早期的失智信號。若同時伴隨記憶力下降、語言遲鈍等現象,建議尋求神經科專業評估。
- 需要更專業的用藥管理建議,歡迎加入瑞泰照護體系line(ID:@624cfdsb)
- 想了解更多居家照護服務,也可以找瑞福健康事業line(ID:@305lcmhr)
記得:不是他們懶,而是大腦真的「累了」。
我們能做的,是陪他們一起,慢慢找回對生活的好奇與勇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