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——明明爸媽還能自己做很多事,但你總覺得他們開始變得沈默、不再主動、說話閃爍其詞,甚至連最簡單的對話都需要你一再引導。
你問:「爸,午餐吃什麼?」
他回:「隨便啦…」
你說:「媽,我陪你去拿藥好嗎?」
她搖搖頭:「我忘了是不是今天…不去了吧。」
這些對話,看似平凡,卻常藏著一種說不出口的徬徨與不安。因為在失智的初期,長輩其實「知道自己正在改變」,卻不知道該怎麼告訴你。
失智初期,不只是健忘,更是一種「自我瓦解感」
初期的失智症患者,大多還保有「我有點不對勁」的自覺。
他們開始記不清人名、忘東忘西、說話卡住、搞混日期——這些變化讓他們感到「羞愧、無力、甚至自我懷疑」。
於是,他們選擇「少說一點,錯就少一點」、「少做一點,出錯機率低一點」…
這種保護自己的方式,讓他們表面上看起來「不太想互動」,實際上心裡卻是無聲的恐慌。
我們該怎麼說話,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心?
- 少問考記憶的問題,多用選擇題代替
別說:「你記得我們等一下要去哪嗎?」
改說:「我們要去買菜,你想先去市場還是先去早餐店?」
這樣的說法減少他們的焦慮與挫敗感,讓他們在「有選擇」中找回安全感。
- 避免糾正、辯論,用接納包容替代
當媽媽說「今天是星期五」其實是星期三,不必急著糾正。
你可以回:「今天跟妳想的一樣是要放鬆的日子對吧?」
這樣能保留她的自尊,又不讓對話變成尷尬的驗證賽。
- 多用情感語言,少用理性說理
與其說:「妳應該要早點吃藥!」
不如說:「我好擔心妳沒吃藥,會不會不舒服呀?」
情感連結先建立,說什麼都會比較聽得進去。
- 保留他們「說錯」的空間,不追問、不壓迫
如果他們答非所問、語無倫次,先微笑陪著他們繼續聊,而不是當場指出:「你在講什麼啦,這哪有邏輯?」
因為那個時候,他們更需要的是被聽懂的安全感,而不是被「糾正」的羞辱感。
記住:失智不是只有病理變化,還有情感退縮
很多時候,他們不是說不出話,而是不敢說;不是不想參與,而是怕拖累你。
當他們說:「你去就好」、「我一個人可以」時,真正想表達的可能是:「我怕你嫌我慢」、「我不想讓你覺得我麻煩」。
這些說不出口的話,需要我們用更細膩的感受力去理解、去陪伴。
如果你願意花一點心,世界就會為他們亮起一盞燈
陪伴失智初期的爸媽,真的不容易。因為他們還能辯、還會抗拒,甚至會懷疑你是不是「太神經質」。
但請你不要退縮,因為你現在的理解與溫柔,會成為他們未來最穩定的依靠。
若你正在和失智初期的爸媽互動上感到困難,
需要更專業的用藥管理建議,歡迎加入瑞泰照護體系line(ID:@624cfdsb)
想了解更多居家照護服務,也可以找瑞福健康事業line(ID:@305lcmhr)
爸媽教會我們說話,現在,輪到我們用心去傾聽他們的沉默。
每一次溫柔的對話,都是彼此記得對方最深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