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最近媽媽很容易生氣,一點小事就不高興。」
「以前爸爸脾氣很好,現在動不動就皺眉、碎念、大聲吼人…」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?原本溫和、理性的爸媽,怎麼好像一夕之間變得「難搞」、「愛生氣」、「小題大作」?有時候一句無心的提醒,都可能讓他們突然情緒爆炸,讓人措手不及、心裡好受傷。
其實,這些情緒變化,可能不是性格的改變,而是大腦在發出求救訊號。
失智,不只影響記憶,更會改變情緒與個性
根據臨床觀察,早期失智症的患者,除了出現健忘、語言卡住、做事拖延等問題,最容易被忽略的,其實是「情緒反應」的改變。這些變化不像記憶問題那麼明顯,卻往往最先讓家人感到困擾。
爸媽情緒不穩,可能出現以下狀況:
1. 小事變大事,一點就爆 平常一件小小的事,例如「你怎麼又忘了關燈?」「你東西亂放耶」,都可能讓爸媽瞬間暴怒。
2. 情緒來得快、走得慢 原本只是有點不開心,卻持續悶悶不樂一整天,甚至夜晚還在念。
3. 過去從未有過的暴躁個性 以前是「溫吞型」,現在卻變成「暴衝型」;脾氣大得讓你懷疑,這還是我爸媽嗎?
4. 常常感到被冒犯,過度敏感 你只是輕聲建議,他卻說:「你是不是覺得我沒用?」「你現在嫌我老了?」
5. 情緒與事件不對等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卻引發大規模的反應,無法自我安撫或冷靜。
這是失智症常見的非認知症狀(BPSD)
醫學上稱為「行為與心理症狀(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)」,包含:焦慮、易怒、攻擊、憂鬱、幻覺、妄想等。而「易怒、情緒不穩」常常是最早發生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。
因為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、壓力因應的區域(如杏仁核、額葉)開始退化,導致他們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「控制自己」,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有變化。
我們可以怎麼做?不是壓抑他們,而是理解背後的無力
1. 不要硬碰硬,先緩和現場氣氛 對抗情緒的情緒,只會讓衝突升級。先保持平靜,給彼此一點空間,再來處理事情。
2. 用「感受」取代「指責」 別說:「你這樣很無理耶!」 可以說:「我知道你很不舒服,我陪你一起想辦法,好嗎?」
3. 留意情緒前的引爆點 是不是環境太吵?是不是話題踩到他自尊?是不是肚子餓或太累?找到觸發源,比壓制情緒更有效。
4.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情緒變化越來越頻繁,甚至影響生活品質,建議尋求神經科或精神科協助,了解是否為失智相關症狀。
情緒,是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「不安」與「混亂」
當爸媽說:「你不要再煩我了!」 其實可能在說:「我其實不太懂你現在說的,我害怕自己跟不上。」
當他們突然生氣拍桌,其實可能是:「我覺得失控、我連自己的身體和思緒都不熟悉了…」
我們要記得,他們不是針對你,他們是在跟自己的大腦搏鬥。而我們能做的,是溫柔守候、清楚溝通、及早發現。
若你發現爸媽出現明顯的情緒起伏、常常誤解你的好意
- 歡迎加入瑞泰照護體系line(ID:@624cfdsb)
- 想了解更多居家照護服務,也可以找瑞福健康事業line(ID:@305lcmhr)
讓我們協助你找到更溫和有效的照護與溝通方式。
脾氣背後,是呼救。情緒的改變,是最早的線索。 讓我們從「對抗」的姿態,轉成「理解」的眼神,陪爸媽好好走這段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