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出爸媽是否正在失智,只要聽他們說話就知道!5 個關鍵語言變化早期警訊

2025/05/19 | 長照專欄

還記得小時候,爸媽是怎麼教我們說話的嗎?現在,或許該輪到我們從他們的說話方式中,察覺一些重要的變化了…

上週回家,聽著媽媽說話,我發現她形容家裡的電鍋時說:「那個煮飯的…那個圓圓的…」遲遲想不起「電鍋」這個詞。爸爸則三次把他最愛的茶壺稱為「杯子」。這些小小的變化,原來可能暗示著大腦健康的重要信號。

最新研究發現,失智症最早的警訊不是記憶力減退,而是語言模式的改變!這些變化平均比記憶問題早出現2-3年,但因為太細微,常被我們忽略。

想知道自己或家人是否有早期失智風險嗎?這五種日常對話中的語言變化,是你需要特別留意的警訊:

1. 「那個…就是那個…」越來越常出現

健康的我們能快速精準地說出「我要拿雨傘」,但語言能力開始退化的人則可能說:「我要拿那個…下雨用的東西」。

家中測試:請爸媽描述日常物品,如「眼鏡」「電視遙控器」。如果他們需要超過5秒,或總是用「那個東西」來替代,就該多加關注了。

2. 把「蘋果」叫成「橘子」

最近爸媽有沒有開始把「冰箱」說成「洗衣機」,或把「筷子」誤稱為「湯匙」?這種混淆基本物品分類的情況,源於大腦中負責語義理解的區域開始退化。

家中測試:準備10張常見物品的圖片,請長輩指認。如果錯誤率超過30%,建議尋求專業評估。

3. 故事變得超級簡單,一直說「然後」

注意到爸媽說故事越來越簡單了嗎?健康的人會說:「我先熱鍋、倒油,爆香蒜末後再放青菜快炒」。但認知功能退化的人可能只會說:「把菜放進鍋子…然後炒一炒」。

研究發現,失智初期的人使用「然後」「後來」等連接詞的頻率比常人高3倍,而且句子結構明顯簡化。

4. 轉移話題迴避指令

當你問媽媽「怎麼用這個新咖啡機」,她是不是常常答非所問:「這些新東西太複雜了!」「你自己來吧!」這種迴避指令的行為,可能是因為大腦已經難以規劃和解釋多步驟的任務。

家中測試:請爸媽解釋「如何泡一杯茶」的步驟。若他們跳過關鍵步驟或頻繁轉移話題,就該提高警覺了。

5. 專業能力的流失

媽媽原本是資深會計,卻開始忘記「折舊」「結算」等常用術語;爸爸是退休廚師,卻說不出「汆燙」「勾芡」這些他用了一輩子的專業詞彙。這種專業詞彙的流失,往往是比日常對話更早出現的警訊。

家中測試:和長輩討論他們職業相關的話題,觀察他們是否能流暢使用專業術語。

重要提醒

單次口誤不代表什麼,我們都會有「卡詞」的時候!語言變化需持續觀察至少6個月以上才有臨床意義。如果發現家人同時符合多項徵兆且持續好幾個月,建議尋求神經內科的專業評估。

如果你還年輕,卻發現自己有類似的語言困難,別太緊張!壓力、疲勞和焦慮也會導致暫時性的語言障礙。先問問自己最近是否太累、壓力太大,或許只是需要好好休息。

每當節日回家,別只顧著吃吃喝喝,多花時間和爸媽聊聊天。那不僅是珍貴的家庭時光,也是察覺他們健康狀況的重要機會。

我們小時候,父母教我們說話;長大後,也許是時候從他們的話語中,聽出那些未說出口的需要了。